澳门赌城国际文学资讯
澳门赌城国际文学资讯
当前位置: 澳门赌城国际_澳门赌城国际网址 > 澳门赌城国际文学资讯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哪吒》彻底火了,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电影里的一匹黑马。
原标题:如何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IP宇宙?
这个烟熏妆大眼、蒜头鼻子、一口大豁牙,动不动双手插入裤子,一脸坏笑,像个小痞子的哪吒,的确颠覆了传统的白白胖胖乖小孩的哪吒形象。对于这种“颠覆”,市场已经做出了选择,上映第5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累计票房达到9.57亿元,消费者已经用手中的人民币、朋友圈里的“自来水”私域流量做了投票。
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火爆引发的思考
不过,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新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破坏了哪吒的嫉恶如仇的传统形象,是对传统的恶搞。其实,这对中国传统文化IP的态度,颇值得辨析:什么是坚守传统,什么是固步自封?什么是创新,什么才是恶搞?
编者按
很多认为《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的人,可能是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79年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作为标杆的,殊不知,当年的经典动画片本身就是对原著的IP的创新,并不是照搬《封神演义》。
截至8月15日,《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正朝着40亿元冲刺,成为中国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原创动画电影作品。从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再到一鸣惊人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影视作品如何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宇宙?本期文艺评论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撰文进行了分析。
1979年版《哪吒闹海》海报
另一方面,改编自作家马伯庸的同名历史悬疑小说的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刚刚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被戏称为大唐版的反恐24小时。两位影评人刘妍和颜辞镜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成功之处进行了精彩点评。此外,还有潮剧评论家林克对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参演剧目、广东省百花潮剧院创作排演的革命历史题材现代戏《桑浦山花》的评论文章,内容丰富,敬请垂注。
甚至哪吒的形象,从印度传入中国,从附会名将李靖再到“穿越”到《封神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创新的过程,哪里有什么纯而又纯、一丝不变的传统哪吒?
上映首日即创下中国电影史的动画电影单日票房纪录、5天斩获10亿元、赶超《大圣归来》勇夺内地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剑指40亿元票房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自身快速成为爆款,还在多方因素的合力下,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大的救市英雄。那么,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背后,究竟有哪些助推因素?又该如何打造中国式的神话IP宇宙?这些问题成为了这个暑期档留给我们的最大思考。
印度古代经典《罗摩衍那》里的多闻托塔天王俱毗罗,他有个儿子叫Nalakūvara,叫做那吒矩钵罗,或者那吒俱伐罗。后来之个形象被吸收入佛教,成为毗沙门天王三太子。在宋代之后,毗沙门天王逐渐演变为唐朝大将李靖,而李靖又被神化为道教神仙,如此哪吒就拥有了中国“血统”,被载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其中称:“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 ,故怒而索战。师时七日即能战杀九。”
西游宇宙横贯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
一直要到明代人写《封神演义》时,哪吒闹海的经典故事情节才被确定下来,并且把故事的时间从唐代的李靖之子“穿越”到武王伐纣时。
哪吒闹海、伏龙的传说,经由《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发挥,到了明朝末年已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并在后世被电影《哪吒闹海》、电视剧《西游记》等作品不断予以经典化。如果说西游封神题材影视改编作品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具有类似《星球大战》系列IP的意义,应该并不为过。
但是,《封神演义》里的哪吒,也不完全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小英雄形象。《封神演义》第十二回是这么写哪吒闹海的起因的:
在影视领域,尤其是西游题材,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经典性的、里程碑式的改编作品出现。现存的西游题材的最早电影作品,是1927年的《盘丝洞》。而1941年的《铁扇公主》则是中国和亚洲第一部、世界第四部长片动画电影。1961年的《大闹天宫》更是一举奠定了那个阶段的中国动画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夜叉分水,大叫曰:“那孩子将甚么作怪东西,把河水映红,宫殿摇动?”哪吒回头一看,见水底一物,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哪吒曰:“你那畜生,是个甚东西,也说话?”夜叉大怒,“吾奉主公点差巡海夜叉,怎骂我是畜生?”。
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的《金猴降妖》,特别是1986年电视剧版《西游记》更是在当时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收视效应。从世纪之交至今,又出现了《宝莲灯》《大话西游》系列,也包括2015年在社交媒体引爆话题效应、距离《哪吒之魔童降世》最近的《大圣归来》西游题材影片在每个历史节点都能有效地牵动时代的脉搏。
——敖丙一见,问曰:“你是谁人?”哪吒答曰:“我乃陈塘关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亲镇守此间,乃一镇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与他无干,他来骂我,我打死了他也无妨。”
从1927年的《盘丝洞》到眼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我国优秀古典长篇小说已经过了多次改编。在中国社会近现代化历史转型的具体过程中,《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的相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早已事实上根植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情感、认知结构之中,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