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城国际文学天地
澳门赌城国际文学天地
当前位置: 澳门赌城国际_澳门赌城国际网址 > 澳门赌城国际文学天地 >《文明6》的游戏前期往往最为激烈,与每一回合都要花不少时间控制自己众多单位的行动、城市又硬又厚难以攻陷的后期相比,前期城市生产建设相对简便不少,而且可以用三四个单位便攻下其他文明的城池,对于希望尽早击败其他文明腾出未来发展空间的玩家而言这段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尤其是航海图上,飘荡在海面上的海怪是极为抢眼的风景,地图也因这些海怪的存在而显得趣味盎然,绘图师在枯燥的地形描摹及岸线晕染之余,驰骋想象绘制的海怪更像是一种放松。近乎恶作剧式的精神发泄,也并非毫无来由,这是一种偏于主观的地理观念——当海外世界尚未被完全探知,未曾涉足的海域便标注上一头锯齿獠牙的喷水海怪,意即:此地海怪出没。
奥特利乌斯的《冰岛地图》
然而在密锣紧鼓地建设国家或是挥师四进的间歇,将镜头移到大陆以外,便会发现除了玩家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以外,世界并非空空如也。仿照羊皮纸风格的世界地图上,散落着放射出方位线的罗盘玫瑰,以及各色奇异的幻想动物。这些缺乏立体感的海怪似乎糅合了各种真实或是虚构的动物,长相诡异的巨鱼、长者小翅膀的海马、似龙又似蛇的海龙,看着就像中世纪教堂装饰的风格——这不奇怪,因为在欧洲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上,海洋区域还真的就是如此群魔乱舞的。毫无疑问,《文明6》的设计团队正是从古地图中汲取灵感,布置了这些沿用近一个世纪的装饰品来填补地图的空旷地带。
在欧洲的早期航海活动中,航海家们目睹海中大物,顿生惊怪,耳闻目睹的巨型生物,成为海怪想象的重要来源。地图绘制者们根据航海家的描述进行绘制,有的绘图者本身即航海家。在早期的欧洲地图上,鲸鱼的形象是最为密集的存在,鲸鱼头部喷出双股水柱,有的像喷泉一样直上云天,有的则显得水压不足,稍为攀高后即向后弯折。这些水柱是辨识鲸鱼身份的重要标志,彼时的航海家们在海上往来,目睹了鲸鱼在波涛中若隐若现的庞大身躯,以及喷水的特性,便按照陆地上的兽类来想象鲸鱼,给它添上了近乎熊类的肥硕四肢,利爪,考虑到它的水兽特性,其头部与身体的过渡地带甚至还有豪猪一般的鬣,还在其趾间画了鸭蹼,海怪的想象由此滋长,而且显得煞有介事。在瑞典地理学家奥拉斯·马格努斯绘制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图上,可以看到这种鲸鱼的形象:它口中有锯齿獠牙,符合人们对凶兽的终极想象,头部的喷水孔也被强化为两条近乎烟囱的突起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头鲸鱼的身下,还有一头正在待哺的幼兽,说明时人对鲸已经注意到鲸是哺乳动物。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还有一种穿着主教礼服的“主教鱼”——一种想象中的类人鱼——通常被认为是对大乌贼的错觉。
神秘海域
马格努斯的《海图》局部
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前,欧洲人的目光还垂直地仰视着天上的神明,始终没有把目光放在地平线之外,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住在出生的土地上,甚至从未走出过家乡方圆二十公里的范围。人们对海洋的涉足往往仅限于短距离的海洋贸易和渡海战争,至于更遥远的海洋腹地,只存活在虚无缥缈的幻想之中,再者,神秘、诡谲而又随时会发出汹涌怒涛的海洋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出于信仰,巨型的海怪还被当作一种包举宇内的世界观,这也体现在地图上。在《希伯来圣经》中提到的利维坦就成为欧洲地图上的常客。利维坦的原意是“裂缝”,又兼扭曲、旋转等义项,是对这种怪兽的破坏力及外在形态的速写,此处倒是大可望文生义。《约伯记》中提到,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它畅泳于大海之时,波涛为之逆流。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好像包裹着铠甲般坚固。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它在海洋之中寻找猎物,令天下生灵闻之色变。利维坦强大到足以和撒旦相提并论,它的身长可以变幻,最大时可绕世界一圈,它以口衔着自己的尾巴,便圈定了世界。利维坦也被俗称为海蛇,其原型可能来自巨鲸,或者巨型乌贼的触须,抑或皇带鱼。亚里士多德写道:“这种蛇的长度令人震惊,在他们刚进入大海,海蛇就全速追逐他们的船,毁坏了他们一个后桨,然后开始袭击水手。”樯倾楫摧之际,整个世界在塌陷……
因此,在14世纪以前,有能力而且有意愿进行跨大洋航行的只有穿行于太平洋诸岛的波利尼西亚人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北欧维京人。维京人不仅靠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席卷欧洲沿岸,占领了整个英格兰,还曾经远渡重洋在北美的文兰建立了居住点,这也是为什么《文明6》里的挪威文明的特殊能力是在古典时代研发「造船术」科技后便可以进入海洋地格。然而维京人的长船并不适应大洋旅行,露天的甲板让他们在漫长旅途中经受风吹雨打,吃水不深让他们的船只容易被巨浪掀翻,更要命的是挤满人的船舱并没有多少容纳补给的空间,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前往美洲的路上必须前往格陵兰补给,并且在后来终于难以为继放弃了美洲的居住点,将“率先发现美洲”的美誉拱手让给了哥伦布。
海因里赫·布恩丁的《苜蓿叶式地图》
在希腊神话的影响下,文学对海怪不懈摹写,也为地图上增添了不少海怪。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要算塞壬了。《荷马史诗》中提到的海妖塞壬上半身是美女,下半身是鱼尾,她们居住在墨西拿海峡附近的海岛,在那里还同时居住着另外两位海妖斯基拉和卡吕布狄斯。也正是如此,那一带海域早已堆满了受害者的白骨。英雄奥德修斯率队经过墨西拿海峡的时候事先得知塞壬那令凡人无法抗拒的致命歌声,于是命令水手用蜡封住耳朵,并将自己用绳索绑在船只的桅杆上,方才安然渡过。塞壬提供的美人鱼形象,也成为地图上的点缀,尤其是地中海一带,塞壬频频出现,意味着“此处危险,当心!”比如这幅绘于1375年的印度洋海图,就有一只双尾的塞壬占据着海岛,迷惑往来商船上的水手。
典型的T-O地图,左边为北,上方亚洲,左下欧洲,右下非洲,这便是中世纪时欧洲人的世界观
地图上对海怪的描绘,同样也出于一种“神秘博物学”的内在动因,对神秘动物的不倦研究与书写,以系统的方式来培植对神秘动物的想象,构建出未知动物的肉身,是神秘博物学的题中之义。体现在地图与海怪的层面上,这种想象则满足了陆地居民对殊方异域的终极追问,于是,半鱼半马的海马怪、大到可以吃人的龙虾怪,甚至生着鸟翼的海龟,都一一被塑造出来。这类形象似曾相识,在我国的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就有大量相似的嫁接式海怪,可见不同文化下的人类想象颇有趋近之处。
强如维京人也对大洋束手无策,更遑论欧陆人民了。于是一般人还是勤勤恳恳地埋头于领主的土地,为领主和教会奉献自己的劳动力,平淡地结婚生子,他们能知道的海洋也就仅限于传说中会唱歌勾引人的海妖了。中世纪如此闭塞的环境,导致地图的发展不进反退,古罗马时代对海岸线的测绘遗产被无情抛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简单的三大块,这便是臭名昭著的“T-O地图”。
四海总图 约17世纪晚期
大航海时代
然而,在我们的航海图中,却难觅海怪的踪影,或以为中国人务实不务虚,讲求理性,所以摒弃了地图上的海怪想象。中国古代的海图是从舆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舆图即疆域之图,带有强烈的土地观念,农业的价值观是排斥想象的,这是出于小农生产方式的因循和封闭。有一幅刊刻于十七世纪晚期的《四海总图》算是有一点海怪的苗头,该图是古代中国地图中罕见的圆形图式,中国居于中央,在外海中有散碎的海岛,按《山海经》中的名目标识为互人国、羽民国、无肝国、三身国等海外神异国度,只是用文字标出,并未图形写照。
然而这种状态始终是要被打破的。突如其来的几波黑死病肆虐过后,欧洲四处凋敝景象,昔日的领主也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维持农田的运作。另一方面王权不断扩张,开始收紧当初对领主们的宽容,领主们的庄园快速衰落瓦解,那个充斥着骑士精神和各种光怪陆离骑士传说的庄园时代就此远去。